三位一体,让老人“巢空心暖”

发布日期:2020-10-09 14:27 信息来源:大发体育平台网 浏览量: 【字号: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结束,回家探望老人的子女们纷纷返程。不少老人又恢复到节前的空巢状态。有数据显示,2010至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目前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占到全部老人总数的九成。“空巢老人”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如何找到应对之策,已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当务之急。

  子女都去哪儿了
  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房间里暖洋洋的。龙子湖区龙河新村的张老太与几位邻居围坐在一起,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打着“小麻将”。自从重新回到自己的“老窝”,每天下午的麻将牌已经成为张老太打发时光的消遣方式。
  “麻将机是儿子买的,为的是让我不寂寞”。正在理牌的张老太告诉记者,她今年83岁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在蚌埠生活,今年3月份老伴去世后,儿子把她接到自己的家里。儿子很孝顺,无论工作再忙,都会回家烧上可口的饭菜。每天都能看到孙子,还有人照料生活,这样的日子虽然很美好,但老太太总是心里“不踏实”:“儿子是自己生的,享受照顾也心安理得,怕就怕儿媳妇不高兴,要是甩个脸子给你看,咱这老脸朝哪儿放?”
  在儿子家过了三个月,张老太执意要回“老窝”自己住。老太太口中的“老窝”是一套新装修的楼房。两年前,原先住了几十年的宿舍拆迁后,政府还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儿子女儿一起出钱,把房屋装修得漂漂亮亮,麻将桌对面墙上挂着一个大电视机。“这都是孩子买的,每天都开着,有个响声,不然家里就太冷清了”。
  “一个人住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好的地方也有,就是总担心半夜三更身体出毛病”。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张老太的床边贴着一张白纸,上面用大字写着几个电话号码,“这电话号码是儿子和女儿的,让我有事就给他们打电话,但我最担心的要是真出了什么问题,就怕到时候连电话都打不出去”。
  “在蚌埠生活了几十年,人老了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呆在这里好”。10月7日上午,阳光明媚,津浦大塘公园湖边的休闲椅上,并排坐着十几位老人。记者走上前去,与一位戴着眼镜看报纸的老人攀谈起来。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深圳工作,我和老伴都习惯了蚌埠的生活,所以哪里都不想去”。老人告诉记者,“空巢生活”是自己的选择,从居住条件来说,自己完全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居住,夏天去北方住,冬天到南方住倒也不错,但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观念也不同,给孩子们留点空间,也给自己留点独立空间,岂不更好?“有一天真正老得走不动了,我们就进养老院,时代变了,我们养老的观念也得改变”。
  公园附近的小区里,记者随机调查了近20位老人,其中15位都是处于“空巢”状态,有的孩子在本地生活,住在不同的小区,有的孩子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当亲戚走。当问及对空巢生活的看法时,大多数老人都认为空巢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孩子们成家后搬进了新居,自己和老伴留在老房子里独自生活,这样两不干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空巢分‘主动空巢’和‘被动空巢’两种情况,一般而言,城市老人大都选择主动空巢,而农村大都是被动空巢。”长期关注养老事业的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术松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城市里的多数老年人大都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在与孩子共同居住和独自生活两个选项中,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生活。而农村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一是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不尽完善,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养儿防老”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农村老人空巢多数是因为孩子们到外地打工,老人们不得不留守在家里,这里有更多的被动成分。

  孤独,空巢之痛
  清晨醒来,睁开双眼,看到一抹阳光照进屋里,陈奶奶顿时心情开朗起来:自己还活着呢!自从老伴去世,独自一人生活的她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夜里睡着后没有再醒来,也许这个世界上又一位老人就会这样孤独地离去……
  陈奶奶告诉记者,虽然吃穿不愁,但最难摆脱的是内心的孤独感。陈奶奶说,她原先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有三个儿女,四个孙子,儿女都有比较体面的工作,孙子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可谓“功德圆满”。两年前老伴去世后,她选择了独自生活。
  “孩子经常过来,东西也买了不少,但待一会就忙活自己的事去了”。陈奶奶说,她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这时候,孩子们都像小鸟一样飞回巢里,空落落的屋子里欢声笑语。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除了儿子一家外出旅游没来外,其他孩子都来了,这几天家里很热闹,可他们一走,家里就静得让人害怕……
  与陈奶奶独居生活精神孤独相比,87岁的吴爷爷遇到的养老问题更为现实。吴爷爷住在老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日常生活没让居委会工作人员少操心。衣食起居,一日三餐无人照料,社区只得将他列为重点扶助对象。黄庄街道东方红社区主任郭桂芹告诉记者,由于老人行动不便,社区两名助老员轮流“盯着”,除此之外,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人洗衣和理发。“但毕竟是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真怕哪一天出什么岔子”。其实老人也有一个儿子,但儿子也都60多岁了,再加上身患疾病,已经自顾不暇。居委会曾多次联系老人的儿子,可一了解实际情况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在受到冲击,空巢已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常态。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市政协常委、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徐豪告诉记者,为了摸清大发体育平台空巢老人现状,几年前,他曾组织志愿者对大发体育平台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做过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大发体育平台空巢老人已占全部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空巢已成为老年人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现有的家庭模式多是“四二一”模式,即四个老年人,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又共同组建一个家庭,当新的家庭组建后,就形成了两个空巢家庭。对于空巢家庭而言,如果老人年龄不算太大,老两口身体比较健康,他们的孤独感并不明显,随着年岁逐渐增大,特别是老伴去世后,独居老人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心理的寂寞和空虚,而独居老人“孤独死”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巢空”更需心暖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空巢的老人。
  有关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占比达到10%-20%。蚌埠好问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张传芳认为,适合老年人的娱乐项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空巢老人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发力。”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术松是一位老年问题研究专家,他认为,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在物质层面,要通过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为空巢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服务,在精神层面,应大力发展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等,让空巢老人能及时得到精神慰藉。
  “空巢老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是老人自己”,今年72岁的市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总顾问苏少忠现身说法。他认为孤独感在很大程度上是老人自己没能及时转变角色,及时调整状态,他深有体会地说,自从退休以后,他就主动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不仅身体健康了,每天忙忙碌碌,基本上没有孤独感。
  苏少忠分析认为,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原因在于,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以后,无事可做,再加上儿女不在身边,一下子陷入了孤独无助的境地,整日郁郁寡欢,不愿意走出家门,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绪,常常又诱发其他老年疾病。
  现代社会不能再指望子女整天守在身边。苏少忠说,进入老年以后,老年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因为在这里可以遇到很多“同道”,大家一起参与活动,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这是消减空巢后孤独感最有效方式。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7月1日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关怀空巢老人。
  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大发体育平台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2019年,大发体育平台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围绕建立适度普惠、主体多元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大发体育平台建立了保障有力、覆盖全面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大发体育平台社区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这些平台,都将空巢老人关爱放在重要位置,如益寿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为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助老服务外,还根据不同爱好组织了多个文艺团体,逢年过节,组织他们开展义务演出,由此丰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同时还招募老人成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让年轻的老年人为年纪大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将服务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在未来需要时再由别人为他们义务提供服务。目的是让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以减少孤独感。
  与此同时,大发体育平台各社区还专门设置了专职助老员,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服务,定期上门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专门组织了“守望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队,对空巢老人开展结对帮扶。在政策支持下,全社会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当然,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相比,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要想让空巢老人享受幸福晚年,必须建立健全空巢老人救助体系,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编织一张关爱空巢老人的救助之网,只有如此,空巢老人才能真正“巢空心暖”。(本报记者 李茂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