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特派团把“科研论文”写在红河绿春大地上
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2024-02-19 10:07:51 【字体:
【字体: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依托定点帮扶优势和国家科技特派团力量,补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人才项目等短板,推动由科技帮扶向产业振兴全领域帮扶延伸。

国家科技特派团奔赴田间地头,深入一线,进一步摸清制约产业发展问题短板和科技服务需求,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切实把“科研论文”写在绿春大地上,实现助农增收。

 

科技特派团考察绿春玛玉品种园 图源:“红河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清单式”服务助农增收。绿春县建立健全调度联络机制,与国家科技特派团签订服务承诺书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采取“科技特派团+行业部门+乡镇+企业”服务模式,收集全县茶叶、橡胶、水稻等6项产业科技需求,形成《六大产业科技帮扶清单》,以“点穴式”精准帮扶提升成效。绿春县国家级科技特派团共20人,分为水稻、茶叶、橡胶、中蜂、生猪、肉鸡6个产业技术组,累计到绿春服务68人次,服务6个产业26个经营主体,覆盖9个乡镇31个行政村,占比全县92个行政村的33.7%。

 

科技特派团查看茶叶“乌牛早”新品种基地建设 图源:“红河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田园式”服务助农增收。国家科技特派团以实地考察、技术传授、交流经验等方式,对农业生产、工艺、包装等进行精准指导服务。据统计,科技特派团已解决六大产业关键技术问题8个,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9个、应用于作物面积3.12万亩,定制农产品标准2个,指导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2个。

绿春县邀请科技特派团专家人才到“绿春讲堂”授课,将专家作为“飞地人才”与县域专家、乡土人才等一体管理,帮助本地培育更多有专业技能、知识丰富、产业经验的乡村振兴“土”人才,已结对帮带培养出本土科技人员26人。同时,加强与科技特派团成员联络,建立工作考核清单,逐一对照督促专家实地深入乡镇、企业、田间地头等,查看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产业短板,“按需开方”帮助企业、农户等解决种植养殖及深加工难题。

 

科技特派团到茶园参观调研 图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

 

“点穴式”服务助农增收。国家科技特派团联合县农科局、县科协、基层乡土人才等资源,组建绿春“农业专家大团队”。实行“国家科技特派团+县级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管理”的“1+2”人才帮带模式,引导党员干部服务基层、带动群众。与科技特派团成员签订《服务承诺书》,到绿春县腊姑和桐株梯田、大兴镇迷克村委会标准化茶园、绿鑫茶叶有限公司等14个地区和企业实地调研并收集需求,形成《六大产业科技帮扶清单》,以“点穴式”帮扶提升成效。成功申报“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子项目,获经费资助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00万元;申报并受理“绿春玛玉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与申请保护”课题;参与撰写的《红河州边境村建设产业调研情况汇报》获省科技厅采纳。

“蹲点式”服务助农增收。实施科技产业链专家蹲点制,将科技特派团专业优势与绿春产业链深度融合,采取“团队+产业链”蹲点进驻模式,围绕全县六大产业集中攻关,帮助绿春从农产品材料供应地转化为特色产品生产地、品牌源头地,提升特色农业附加值。探索打造党校和科技特派团现场教学基地,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入户帮学等方式,根据每个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为农户及时“充电”,促使科技助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图源:“绿春先锋”微信公众号

 

“把脉式”服务助农增收。采取“科技特派团+行业部门+乡镇+企业”的服务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问诊把脉”,针对技术瓶颈“对症开方”,形成科技帮扶清单,按照清单开展“线上+线下”实用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开展各类产业技术培训8期覆盖182人次,捐赠1万只鸡苗,肉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采取视频互动、微信交流、电话咨询、在线答疑等灵活方式,建立水稻产业组专家微信群、生猪养殖微信群,与农技人员、合作社及企业实时处理生产问题,认真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确保专业指导“不断档”,为基层稳产保供注入科技力量。

目前,绿春县实现六大产业提质增效。国家科技特派团队提供“云两优502”品种并开展旱种示范10亩,在大黑山镇搬布村小马大村民小组(凉山)建立100亩橡胶树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在大水沟乡东沙村建立橡胶树根病综合防控示范基地795亩,累计培训蜂农60余人,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生猪养殖户52人次,对3家黄连鸡保种与开发利用及肉品加工养殖场进行“点对点”培训,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