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积极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最美山岭雕刻 焕发生机活力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0-08 10:31:57 【字体:
【字体:

“和睦秧苗节节高,人生情意留人间。大田小丘是一家,饱满金谷堆满仓。”一曲悠扬婉转的“阿勒儿”,叫醒了金灿灿的哈尼梯田,忙碌的秋收开始了。

大地为底,梯田为墨。千百年来,辛勤劳作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同胞,用智慧与汗水创造了哈尼梯田这片“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养育了一方人,也为云南打造出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今,当地正努力将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样板,让千年文化遗产“活”起来,努力书写好哈尼梯田与群众和谐共生、增收致富、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齐心守护千年梯田

秋日,一场透雨过后,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平安寨村旁的哈尼梯田云雾缭绕,阳光洒向大地,稻田一片金黄。

一大早,马有明就溯水源而上,巡视梯田水沟的情况。平安寨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马有明是当地的“沟长”,也被称为“赶沟人”,负责维系梯田中的水源畅通和灌溉用水分配。

1300年前,哈尼族人几经迁徙来到哀牢山上,靠着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哈尼梯田,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其中水流如血液、沟渠如血管,缺少了正常输水,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

“‘赶沟人’一般由村民按照热心公益、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标准推选而出,政府计划逐步将其纳入公益性岗位。”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哈尼梯田遗产区已修复建设灌溉沟渠80公里,共有256名“赶沟人”为梯田服务。

“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四素同构”的哈尼梯田,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哈尼族传承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

多年来,红河州积极构建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保护管理机构体系,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方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田间道路修建、灌溉沟渠修缮、传统民居保护等7类项目,全要素保护梯田,建立长效机制“挂牌保护”传统村落,沿用“赶沟人”“木刻分水法”等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守护好千年梯田的良田沃土、绿水青山、农耕文化和哈尼家园,让“云上梯田”焕发新活力。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入秋后,哈尼梯田开始迎来一年中的旅游旺季。

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是哈尼梯田遗产区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2018年1月,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编制“阿者科计划”,以房、人、田为基础进行旅游分红标准划分,将蘑菇房、梯田等旅游吸引物创造的价值归还原住居民,以此引导鼓励村民自发保护传统民居、耕种梯田,吸引外出村民回流。

计划实施以来已进行10次分红、户均累计分红超过3万元,村子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9.52万元,实实在在提升了群众经济收入和保护民居、梯田的积极性。

近年来,红河州积极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共生新路径,持续开展遗产区国家AAAAA级景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推广“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抓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不断丰富哈尼梯田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赏梯田景、住蘑菇房、捕梯田鱼、吃农家饭等文旅项目成为旅游新风尚,有效解决了梯田产值低、无人种等问题,让群众守着梯田就过上好日子。

目前,全州共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高产高效模式示范19.58万亩,梯田综合亩产值由2000多元提高到5500余元,同时打造糙米、精米、红米茶酒、红米醋等产品,不断延伸红米产业链。创建“阿波红尼”“土司红米”等系列品牌,其中梯田遗产区红米年产量1万多吨、总产值8000多万元,红米茶酒年产量约750吨、产值1425万元,红米醋年产量约700吨、产值1129万元。

如今的哈尼梯田,已成为广大中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共有乡村旅游品牌村镇8个,各地不断整合云海、森林、梯田、农耕等要素,建设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半山酒店、精品民宿、农家乐,深入挖掘稻作文化、开发文化体验项目,有效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和舒适度,让千年哈尼梯田永葆生机。

守正创新农耕文化

走进元阳县攀枝花乡省级非遗工坊猛弄刺绣展示室,各式各样精美的刺绣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当地哈尼族妇女一边绣着刺绣手工,一边轻轻哼唱着民歌。

“哈尼族妇女把素布当作画卷,将山间层层自然美景和交相辉映的千年梯田呈现其中。”一位村干部介绍,“猛弄民绣”是攀枝花乡极富特色的手工艺术,以手工拉针民绣为主,融入了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元素。通过宣传带动,当地很多妇女加入非遗工坊,共同传承守护非遗文化,大家不断创新,衍生出抱枕、公文包、钱包等多种产品,让非遗走进生活。

既要守好哈尼梯田的“根”,更要留住哈尼梯田的“魂”。红河州将哈尼梯田自然景观与优秀农耕文化协同保护,通过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组建传习馆和传承文艺队,奖补扶持农村优秀文艺队和民间巧匠。积极开展“最美护田人”学习宣传、“火塘夜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活动。推动哈尼古歌走出红河,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拍摄制作的《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纪录片并在央视播出,编撰出版《中国哈尼梯田文化史》《哈尼族传统节庆》等梯田文化书籍,在北京举办哈尼梯田申遗成功10周年宣介活动上向世界展示梯田之美,着力保护传承农耕文化,讲好红河哈尼梯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记者:饶勇 黄翘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