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上午,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经济宣传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召开的是农业农村专场发布会。“十四五”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成果丰硕。今天我们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了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并就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大发体育平台:党组书记、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琰先生;
大发体育平台: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樊刚先生;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建宏先生;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先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小林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大发体育平台:党组书记、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琰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大发体育平台:党组书记、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李琰: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云南“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十四五”时期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把稳定粮食生产这个担子自觉挑起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比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1993.5万吨。今年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有利,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再获提升。同时,果菜茶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充足的,种类是多样的,其中,蔬菜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72%的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水果产量达到1500万吨、外销量达65%,云南已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生产基地。可以说,现在我们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我们还为保障全国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行业部门协同抓、社会各界合力抓”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我们已经累计识别帮扶8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其他的也全部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现在脱贫人口的“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是持续提升的,这几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一直保持在32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十四五”以来,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24年达到了16307元,增速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现在,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已实现动态清零。云南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很多典型经验。
第三,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我们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工作导向,紧紧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用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比如,大家知道的昭通的苹果、竹子,怒江的草果,文山的三七,保山的小粒咖啡等产业,都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同时,我们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联农带农和利益分配模式,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抓好稳定就业,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多年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2024年已经达到17450元,城乡差距也进一步缩小,确保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第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3:1,今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2.5:1。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响亮的金字招牌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之一。
第五,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我们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云南农业现代化的一件大事,强化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甘蔗、烟草等领域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和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0年的60%提升到目前的62%。同时,我们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
第六,乡村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抓实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等工作,强化乡村治理,让农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全省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8%、61.8%、95%,分别比2020年提升20.5、34.8、5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建成乡村振兴村近1000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旅居,农民闲置的房屋也得到有效盘活利用,促进了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展望“十五五”,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特色农业强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宗霞:
谢谢李琰先生。六个方面的介绍全面展示了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云南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农业农村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下面,有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问5年来,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哪些进展?过渡期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大发体育平台: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樊刚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大发体育平台: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樊刚: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脱贫人口规模大,是全国任务最重的,这些年云南取得的成效很明显,一定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按照“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要求,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责任体系,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作为头等大事,持续抓紧抓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实行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消除,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健全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因病、因灾、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等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累计消除了纳入监测帮扶的89万群众的返贫致贫风险,其他的也都落实了相应的帮扶措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二是有效增强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始终把稳岗拓岗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任务,大力实施“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技能培训、稳住外出就业规模、提升就近就业质量、打造劳务品牌、增加有效就业时长”6项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规模,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全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实现5年连增,持续稳定在320万人以上。聚焦“1+10+3”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保持60%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指导每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落实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光伏帮扶等专项政策,培育乡村工匠、农村致富带头人3.5万人,2.9万个经营主体与157万脱贫户(监测对象)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脱贫群众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让脱贫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增值收益,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三是有力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边境地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政策、资金、帮扶力量倾斜支持力度。支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夯实基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紧盯283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帮助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户均实现2人以上就业,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建成了374个边境幸福村。脱贫地区的交通、水利、电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5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过渡期后,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推进各项帮扶政策优化完善,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谢谢!
春城晚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云南科技创新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措施和成效亮点。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小林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李小林:
谢谢媒体朋友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关心。“十四五”以来我们一是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种业战略。组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构建多组学优异基因挖掘、远缘杂交、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全链条及全省种业“一盘棋”创新格局,创制了大批突破性商业品种。选育的“云科粳1号”高寒香糯粳稻新品种创下了我国高寒地区糯稻两项高产纪录;部标1级优质米“云两优9801”百亩示范最高亩产达“1003.4”公斤,优质品种,是据现有资料查阅的最高产量。米线专用稻“优I8号”“云两优9805”成为首批自主知识产权米线专用稻品种。冰淇淋小番茄“天珠6号”,皮薄、口感好,入口即化,受消费者热捧,合作开发转让协议达540万元,成为转让价格我省第一、全国第二高的番茄品种;咖啡品种“云咖2号”实现国产豆杯品分值首次超过86分,以200万元实现品种权转让,在全国尚属首次;“云蔗”系列甘蔗品种实现历史性推广应用,2025年全省占比65.49%,其中云蔗081609成为云南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推广最快的品种;马铃薯品种“云薯304”成为云贵区薯片加工的首选品种,打破了国外薯片加工品种的垄断地位。
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实施“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组建129个农科服务团、1300余名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全省129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通过精准组团、精准施策,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应用,让农民对农业科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欢迎。
三是强化粮经协同模式推广,支撑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启动实施了“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示范”工程,主要是利用云南农业一年多季特点,推广“粮—菌、粮—菜、粮—烟、稻+、双薯协同”等20个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打造了一批增产增收试验示范样板,其中核心示范1.37万亩,辐射带动28.71万亩,总体上能达到“粮食超过1000斤和亩均收入超1万元”的目标,有效助力我省解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增地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端稳“中国饭碗”守好“云南粮仓”作出了积极贡献。
谢谢!
新华网记者:
“十四五”以来,我省粮食生产情况如何,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李琰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李琰:
谢谢新华网记者朋友的提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把稳定粮食生产这个担子自觉挑起来,做强高原粮仓。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粮食作为“1+10+3”重点产业体系的第一产业,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稳面积。重点是抓“两个落实”。一是抓责任落实。把粮食生产任务分季节、分品种逐级压实到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政府,建立省、州、县、乡、村五级粮油生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个是抓政策落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我们及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认真落实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等系列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让农民种粮不仅“有收益”,更能“稳收益”。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去年达到了6370.2万亩,这为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提产能。我们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推进建设,现在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不少原来的“雷响田”变成了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的良田。同时,健全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把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另外,我们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购机补贴、农机报废更新等政策落实,支持农机合作社开展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扎实做好主要粮油作物机收减损工作,“十四五”时期,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已经达到55%,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三是增单产。我们大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每年支持创建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县35个、单产提升乡镇40个,建设超100万亩的高产样板,把试验田里的高产转化到大面积生产上。2024年,全省粮食综合单产达到312.9公斤、较2020年增加9.6公斤,其中,有8个州(市)稻谷单产、5个州(市)玉米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综合测算,单产提升对我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63%。
四是挖潜力。我们充分利用大部分地区两熟、三熟的气候优势,在广泛试验示范集成技术的基础上,挖掘粮食扩面增量的新潜力,因地制宜推广旱地优质稻和多收一茬的粮经协同模式。特别是在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支持下,今年全省旱地优质稻推广面积达到40多万亩,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稳粮增收的新路子。同时,我们开展粮菜轮作、果粮套种、烟后玉米和大豆等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双丰收”。比如,陇川县推行“大春旱地优质稻+小春冬早蔬菜”种植模式,大春种一季粮食,小春发展高效益冬早蔬菜,既稳住了粮食面积,又大幅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此外,我们还切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前制定预案和技术措施,强化灾害预警预报,抓好防灾减灾措施,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今年,我省的夏粮总产量267.03万吨、单产179.81公斤,分别增长1.1%、1.2%;当前,秋粮已收获七成,从目前情况看,有望再获丰收。
我就作以上回答。谢谢!
昆明日报记者:
“十四五”期间,云南财政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加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请问,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成效?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建宏先生作介绍。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苏建宏:
谢谢你对财政投入情况的关注。总的来说,“十四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目标,多措并举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分别从两个方面作一个介绍:
支持措施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从投入力度和强度来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全省农林水支出五年累计达4398.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4.07%,超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份中保持第一。其中:累计争取中央衔接资金876.08亿元,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省本级财政安排衔接资金394亿元,居各省省级资金规模第一。
二是从投入的重点来看,聚焦“1+10+3”高原特色农业强化产业投入。五年安排资金1351.72亿元,支持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其中:安排资金600.65亿元支持粮食安全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项目706.99亿元,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设立并安排省级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29.2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完善全产业链的发展;争取中央资金14.87亿元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从投入的方式来看,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放大投入效应。其中,切块安排衔接资金21.79亿元,支持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74.89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对农业企业贴息1.5亿元,支持企业777家、撬动企业新增贷款141.4亿元;安排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奖补资金14.77亿元,支持省农担公司为市场主体提供担保直接融资611亿元,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6.2亿元,为全省2890.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同时,设立规模30亿元以上的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取得成效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生产的底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与此同时,通过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2024年为17450元。
二是促进了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农民主体作用和内生动力持续迸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24年为39.24万元,年均增长31.8%;19.5万名群众代表积极参与村级民主议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
三是基本形成了“政银担保投”共同组合的农业产业多元投入机制,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财政“三农”投入总量继2020年之后2024起再破千亿,全省衔接资金国家绩效评价考核连续两年获A等次,中央奖励资金5.9亿元。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做好资金筹措、使用和监管“三篇文章”,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财政贡献。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请问,“十四五”期间云南在促农增收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樊刚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樊刚: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鲜明导向,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逐步提高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92:1缩小到2024年的2.6:1,农民收入增速实现了“两个高于、一个缩小”的目标,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我们聚焦“1+10+3”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补齐标准化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大发体育平台:西畴县法斗乡马龙洲村,依托本地生态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线莲种植,推广“庭院+林下”种植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村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最高单户收益达3万元。“十四五”期间,云南农民收入构成中,有四成以上来自产业,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对全省农民收入的贡献达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农民增收动能。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提高组织化程度;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提升就业能力素质;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用工保障服务。“十四五”期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每年稳定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00万人以上,县域内就业800万人,省内县外就业300万人以上;全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31%提高到2024年的36%,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48%。
三是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全面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做好低收入人口帮扶救助,促进转移净收入增长。各地还积极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财产净收入增长。比如,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公司+村民+社会方”新型经营主体,逐步破解劳动力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等难题,盘活村民闲置资产,提升村集体资产价值,实现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9万元,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四是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老百姓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效,增加收入。首先是“三个组织起来”。把党员、群众和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组织起来,以“抱团发展”方式融入大市场。比如,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探索建立“党组织+”模式,推动咖啡产业从普通种植向精品化、规模化、产业化升级,带动新寨村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双倍增,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第一村”。其次是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大力培育联农带农经营主体,重点抓好四级农业龙头企业联创。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实现对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全覆盖,今年基本实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0%覆盖涉农行政村(社区)。再就是突出“三个一律”政策引导功能。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我们积极开展机制模式的探索,全省涌现出了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鲁甸小香菇“631”、弥渡大荒地黄瓜“3582”等一系列有效利益联结模式,相关经验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和推荐。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方案,我们将持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结合实际探索务实管用的新举措和新办法,帮助农民群众稳步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
新华社记者:
云南是林草资源大省,请问“十四五”期间,省林草局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挖掘林下潜力,助推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段利武:
感谢新华社记者对我们林草工作的关心关注。
云南是林草资源大省,统筹发挥好林草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直是我们林草系统努力的工作目标,我们持续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加快发展以林下经济为重点的林草产业。2024年底,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5861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由2019年的650亿元,增长到2024年度的1934亿元,增长近3倍,居全国第2位。
“十四五”以来,我们主要从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基地建设、科技赋能、主体培育等5个方面,助推林下经济和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用地保障。完成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资源摸底调查,落实可利用的林地面积3.1亿亩,全部精准落实到图斑和山头地块,实现了“底数清、位置准、用途明”,夯实了林下经济规划基础。
二是抓政策支持。出台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意见,明确商品林、二级国家级及省级公益林、天然林一般保护区域等不同类型林地的利用标准和方向,制定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将森林抚育作业后的郁闭度适度放宽,解决林下光照不足等问题,最大程度释放林地空间资源。
三是抓基础建设。通过森林抚育、林区防火通道建设等项目,赋能林下经济发展。近两年,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森林抚育417万亩,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推进27万亩林下经济森林抚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投入70多亿元新建防火应急与产业共享林区道路1.5万多公里,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缩短林产品运输距离和时长,并打造了“林在路旁、路随林走、景随路至”的景观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四是抓科技赋能。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成立林下经济研究中心,联合省农业科学院组建广南、武定2个林下经济产业研究院,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十四五”以来,制定林下经济地方标准54项,涉及松茸、石斛、滇黄精、三七等23种林下经济植物。
五是抓主体培育。“十四五”以来,省、市、县三级林草部门联动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965户,其中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户、省级龙头企业155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5个。
云南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空间潜力巨大,“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山”的文章,充分挖掘林下潜力,强化政策指导,加强试点示范,抓实林下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我就通报这些,谢谢!
宗霞:
谢谢段利武先生。
我们提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商报记者:
“十四五”时期,以“云花”“云咖”“云药”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壮大,请问,我们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产业发展,有哪些成效亮点?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李琰先生为大家作介绍。
李琰:
非常感谢中国商报记者对“十四五”期间高原特色农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的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立足云南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全力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种业创新方面。种业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强育种攻关,加快培育重点产业新品种。花卉和中药材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高山杜鹃等地方花卉品种实现突破,花卉申请新品种1280个、获授权新品种800余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登记(认定)99个药用植物新品种、约占全国的25%。“十四五”以来,省级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254个、国家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016个,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另一方面,加强良种推广应用,推动重点产业在新品种推广使用上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设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0个国家良种繁育基地、60个省级种业基地,吸引3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来云南育种制种、年产值超过一百亿元。花卉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从“十三五”末的不到5%提高到15%;瑰夏、铁皮卡等咖啡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16.2万亩,在全省咖啡种植面积的占比从“十三五”末的5%提高到现在的13%,速度还在加快,带动咖啡精品率从8%提高到31.6%。
设施农业方面。我们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目前,鲜切花基本全部采用设施种植,其中智能化设施产量从“十三五”末的16亿枝增加到42亿枝,占比超过20%、提高约9个百分点,优质花比例从40%提升至60%以上,实现了量质齐升,“鲜花经济”成为了老百姓的“幸福产业”。设施小浆果产量从“十三五”末的6.4万吨增加到17.4万吨,产量占比达48%、提高20个百分点。中药材方面。加快标准化种植,建成39个中药材GAP基地,涵盖10个中药材品种,GAP中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
农产品加工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延链升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咖啡精深加工率从“十三五”末的20%提高到80%,咖啡全产业链产值从318亿元提高到800亿元。中药材产地、趁鲜、饮片加工快速发展,2024年全省中药材企业加工产品产量在70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增长42.8%,有力促进全链增值,资源优势正通过加工增值不断放大升级。
冷链物流方面。我们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行动,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区域性冷链物流设施集群,建成冷库库容780万立方米、年可处理果蔬3500余万吨,有效打通了高原特色农产品“出滇路”,架起跨区域“鲜”通道。云南清晨采摘的鲜花,通过“航空+高铁+冷链”三位一体运输模式,可以确保24小时内送达全国主要城市。
数字农业方面。我们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现在已经累计建设10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比如,大理春沐源打造的三位一体智慧农业平台,通过数字化、工厂化、精细化种植,生产的樱桃番茄亩产值超过55万元、年销售额达2.4亿元。同时,我们充分发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用,带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有效打破地域限制、突破销售瓶颈、实现产销精准对接。今年1—7月,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01.5亿元、同比增长33.5%。
我们还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园区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建设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2个农业产业强镇、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获证有机产品证书数2797张、绿色食品产品3652个,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茶叶、蔬菜、咖啡有机认证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加大品牌推介,推动“绿色云品”品牌知名度、认同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比如,大家熟知的昆明国际花卉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地型花展。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咖啡代表中国”“花卉世界第一”“中药材培育成世界一流现代产业”的目标,聚焦关键环节一年接着一年抓,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得更快、更稳!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李琰先生。
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全部结束了,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也特别感谢5位发布人带给记者朋友云南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圆满答卷。
各位记者朋友,云南是农业大省,更是农业强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全省上下将团结一心、奋发实干,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特色农业强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希望记者朋友们以今天的发布会为契机,深入地挖掘云南农业农村工作的特色亮点,宣传好云南高质量推进“三农”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我们的媒体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