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4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来源:大发体育平台:       2025-04-24 16:13:31 【字体:
【字体:

徐中选代表: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补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短板的建议》(第0246号)交我们办理,综合省自然资源厅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接办建议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与相关职能处室就建议内容进行了会商,并主动联系协办单位征求意见,形成答复意见。代表所提建议有的已体现在国土空间规划及每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等政策文件中,得到持续推进落实,有的将在下步“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编制中充分采纳。

二、关于建议中反映的问题

(一)关于产业发展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您指出的问题在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属于产业培育和规模积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多由于地方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研究,以及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不高所致。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指导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每个农业县都逐步培育2到3个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省级层面,培育形成“1+10+3”(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的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体系,兼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落实、多元化食物供给、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自2022年起,全省推进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重点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坚持一个定期调度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抓实种业创新、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14个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全产业链产值达2.7万亿元。三是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截至2024年底,全省有农业企业17.3万户,农民合作社6.9万户,家庭农场达8.5万户,涉林草经营主体3.5万户,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1万人,国家级龙头企业已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90%以上的行政村,在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和数字化等技术运用加持下,产销信息鸿沟不断缩小,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灵敏,传统农业盲产盲卖和同质化低端竞争导致的市场风险有所减少,产业发展生态逐步趋好。

(二)关于品牌效应不强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品牌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品牌矩阵提升品牌价值。累计评选云南省“10大名品”主体117个,兑付奖励资金2.035亿元,54个区域公用品牌、817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实施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昭通苹果、普洱茶、蒙自石榴、保山小粒咖啡、宣威火腿、昭通天麻和盐津乌骨鸡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二是加强宣传推介树立品牌形象。深入挖掘高原特色农产品特色优势、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等内涵,树立“绿色云品”品牌形象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号全域持续传播,在省内机场、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设立绿色云品展销中心,展示品牌形象,开展宣传营销,在辐射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高铁列车进行冠名广告宣传,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三是促进产销对接强化品牌认知。组织各类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和专场推介会,聚焦主要消费市场,在重点城市中心商圈开展市集推广活动,加强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零售渠道合作,与盒马鲜生合作共建直采基地盒马村21个,推动“绿色云品”走向渠道端和消费端。

(三)关于科技创新不够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这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也是下步产业发展需要补齐的最大短板。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争取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农业农村部科研平台23个,其中,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3个(均为专业性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4个,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学科群管理的实验站、观测站等13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个(勐海、嵩明、马龙);富民县成为24个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之一。二是加强省部共建和部门协作。积极推进省部共建云南农业大学,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双方主要领导已签署共建协议。加强与省科技厅、云南农大、省农科院、云大等农业科技创新职能部门和涉农科研院校沟通对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需求对接,协同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研究起草《云南省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奖补办法》。会同省教育厅、省科协开展省级科技小院建设,搭建云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效能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6年),依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支持各县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交流观摩、基层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科技示范主体培育,每年遴选发布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截至目前,22个体系选育新品种数139个,引进新品种数1316个,开发新技术55项,引进新技术26项,建立试验基地649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面积10.14万亩,专家下层9279人次,服务新型经营主体1848个,帮助解决问题1768个,培训农技人员数1.6万人次,培训农户6万人次。

(四)关于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这是制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5个农业产业强镇,建设1个国家级和80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基本建成以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构建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打造了一批产业集群集聚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带动形成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十三五”末期的1.68:1提升到2.3:1。二是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把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部门“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推动乡村旅居产业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促进乡村旅居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互促共进良性循环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个、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63条,建设运营的乡村旅居村366个,马龙土瓜冲、大理中和村、广南六郎城村等一批旅居村庄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追风云南、寻找诗与远方的目的地。

三、关于对建议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是关于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印发实施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指南、“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南及审查要点、村庄规划数据库标准及入库备案手册等技术规程,指导各地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村庄资源禀赋、量体裁衣、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通过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省完成12370个行政村(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并审批实施,并将规划成果纳入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保障提供了法定依据。下步,省自然资源厅将坚持“多规合一”改革要求,坚持县域一盘棋,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通过挖掘存量空间资源,优化居住、产业、设施、生态保护等空间,进一步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统筹布局村域内的各项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连线连片村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省农业农村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职能部门,以全省“十五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共同研究编制《云南省“十五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牢农业农村底线任务,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互促并进和良性循环。

二是关于分类分项目编制村庄规划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人口变化和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城镇化和乡村发展客观规律,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制定村庄发展目标,统筹村庄保护与发展,充分衔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村域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二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村庄布局的基础上,科学划分村庄类型,突出分类引导,按照村庄类型不同,梳理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统筹安排一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并引导产业空间复合高效利用。

三是关于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省农业农村厅将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省农垦局等职能部门,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壮大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共享农业,抓实“六项重点工作”,研究编制“十五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明确各地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发展资源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云品”品牌,推进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四是关于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先后组织对1579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培训2224名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骨干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培训青年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及农村青年创业兴乡示范带头人242人,培育认定乡村工匠1229名,举办冬春农民大培训5200期、59.81万人次,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7万人,会同省委网信办、省商务厅、共青团云南省委开展短视频直播基础技能培训4180人。下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乡村工匠培育,推荐一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大师,认定一批省、市、县级乡村工匠,研究制定支持乡村工匠培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高素质农民等培训培育项目(计划),以脱贫出列村和经济发展薄弱村为重点,每村培养3至5名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大发体育平台:

2025年4月14日

(联系人及电话:发展规划处周金辉,0871-6311679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