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体育平台: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2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大发体育平台:       2025-04-24 18:32:21 【字体:
【字体:

汤东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完善云南旱地优质稻产后服务体系的提案(第0322号),已交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办。综合各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主办和会办单位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重点突出3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研究。坚持把提案办理工作作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要求,以委员满不满意为工作标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办理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定人定责抓好落实。二是加强协调。省农业农村厅主动联系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会办单位,适时跟进会办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有序推进。三是规范办理。始终将提案作为查短板、补弱项的重要方向,作为改进工作、务实举措的重要抓手,通过提案办理促进社情民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做好“真采纳”“真转化”文章。

二、关于提案中反映的问题

提案中指出6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仓储设施不足;二是专业粮食收储机构严重缺乏;三是小规模粮食加工厂不足;四是晾晒场地不足;五是稻谷销售渠道不畅;六是收割机械普及程度不高。

我们研究核实认为,以上问题,在包括旱地优质稻在内的粮食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生产种植环节,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持续强化责任压实、示范引领、技术服务等,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370.2万亩、产量达1993.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08%、0.98%。其中,推广旱地优稻21.56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2.47%;平均亩产达409.45公斤,比2023年的366.32公斤提高43.13公斤,实现总产量8.83万吨。在粮食烘干、仓储等产后服务体系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牵头,共建成标准仓房仓容503万吨,127个有粮食种植的县(市、区)至少保留一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积极推进粮食产后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基本满足粮食产后服务需求。在流通和产业链延伸方面,省商务厅牵头印发《云南省加快推动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玉溪等地建设粮油(冷链)应急保障配送中心,成功举办两届云南国际餐饮美食暨预制菜产业博览会,用好用足南博会等各类展会资源,强化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粮食安全是国家之本,民生之要。当前,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高、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农民群众种植粮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粮食生产任务,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任务。其中,在适宜地区推广旱地优质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是保证我省粮食生产任务完成的有效举措。

在旱地优质稻的推广上,将重点突出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持续优化旱地优质稻的种植规模、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实现稳步有序发展,助力山区半山区群众口粮安全;二是进一步成熟化种植技术,围绕耕、种、管、收等环节,重点集成完善旱地优质稻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模式,进一步提高旱地优质稻单产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广优良品种,筛选发布适宜不同海拔区域种植的主推品种,强化高产抗旱品种创新、储备、示范、推广,进一步发挥新品种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加强与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省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等单位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细化工作职责和措施,确保技术支撑到位。

三、关于提案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持续加大包括旱地优质稻在内的粮食安全生产扶持力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与应用、农机报废更新和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等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四个方面的政策支撑。一是在种植示范推广方面。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旱地优质稻种植推广工作,同时将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重点向包括旱地优质稻在内的粮食安全生产倾斜。二是在财政补贴方面。我省现行新增设施农业投资奖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度内新增符合支持范围的设施农业资产性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0.5亿元(含)—1亿元的,省财政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补;实际完成投资额1亿元(含)以上的,省财政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补。三是在税收减免方面。国家出台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生产,包括对大米生产及深加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及改造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种业研发、繁育、生产以及仓储运输等现代物流项目运营等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按规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商品储备管理公司及其直属库免征政策性储备相关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四是在贷款贴息方面。我省现行新增设施农业贷款贴息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度新增用于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设备的贷款,省财政按贴息比例不高于同期同档次LPR的70%且不超过2%,单个主体不超过200万元的规定予以贴息。上述政策,投资奖补和贷款贴息,经营主体符合政策的项目均可申报,对审核通过的项目省财政厅将积极给予支持;税收减免,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税务局等部门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稻产品加工仓储企业申报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

(二)关于加强烘干与仓储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粮食仓容90万吨。目前,全省国有企业的标准仓房完好仓容503万吨。下一步,将重点按照新建、改造、创新等方式,全力提升粮食烘干与仓储能力。一是新建一批。以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补范围内36个县(市、区)及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的15个县(市、区)为重点,新建一批烘干与仓储设施。二是改造一批。依据《云南省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绿色仓储提升行动项目专项规划(2024—2026年)》,拟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提升改造仓容,重点从保温、控温、通风、气密性能的管理以及防尘、防水、防潮、冷却、信息化检测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三是创新一批。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制造企业等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大丘陵山区烘干、仓储设施设备的小型化、移动式、一机多用等方面研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广使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清洁燃油和太阳能等热源。支持发展粮食产地烘干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三)关于提升加工能力与水平。2024年,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557个户,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2.96亿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21户、年处理小麦能力54.8万吨,米加工企业168户、年处理稻谷能力391.23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24户、年处理油料能力133.02万吨、年精炼油脂能力71.36万吨,大饲料企业141户、年饲料生产能力963.66万吨,其他企业203户。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5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传统主食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及各类米制主食品,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创立市场品牌。二是进一步推进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稻谷为原料的营养米、米线、饵丝、方便米饭、方便粥、婴儿食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三是进一步拓展储备功能。积极构建“生产+储备”“加工+储备”“流通+储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健全和完善地方储备粮收储、加工、调运、配送、供应等全链条保障机制,持续建链、补链、强链,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优化布局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持续提升应急加工能力,确保每个州(市)至少建设一个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比较强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五是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通过“两重”“两新”政策激励,支持现有的6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动粮食设备更新提升,推广节粮减损技术与装备,更好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作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助农减损增收。

(四)关于完善销售网络与渠道。针对销售网络构建和品牌宣传,将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做好产销对接。继续与省外对接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省商务厅等部门举办的各类农商互联、产销对接、餐饮促消费、宣传推介等活动,促进产销全面、深入、精准衔接。二是持续做好电商渠道拓展。进一步加强与阿里、京东、美团、抖音等国内头部平台对接,鼓励企业开展以旱地优质稻为重点的云品上行,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三是持续做好品牌建设。紧扣2025年“游购云南·焕新生活”促消费主题,在各类主题活动、节庆活动、消费场景中开展旱地优质稻产品推介,鼓励企业加强洱海留香、八宝贡米、遮放贡米、梯田红米、墨江紫米、卧龙谷香软米、勐海香米、滇雪菜籽油、核桃油、星益等特色粮油品牌宣传,力争将产业增值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五)关于建立农民粮食仓储保管机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发布《成品粮储藏技术规范》《粮食储藏 地源热泵应用技术规程》2项标准,通过综合运用多项绿色储粮技术每千吨粮食可减少9吨损耗。下步,将重点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有效改变农户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向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烘干转变,减少田间地头“地趴粮”和粮食霉变等问题。二是继续推进“五代”服务。大力推行专业化粮食产后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采取及早腾库并仓、加大烘干入库、增加临时存储等措施,助力粮农节粮减损增收。三是持续做好收储调控。加强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好147户储运企业、203户加工企业、99个应急保障中心和2484个供应网点、157个配送中心作用,科学合理开展储备轮换,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

 

 

大发体育平台:

2025年4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小喆,0871-65749548)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