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犹如一颗种子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引领中国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20多年来,这项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的系统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3年来,这场跨越千里的经验嫁接,催生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云南样本”——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农村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同步推进,公共服务提升与文化传承发展相互促进。如今,三年行动即将收官,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在云南结出硕果。
今年8月,省委党刊《云岭先锋》刊载了《“千万工程”经验的云南实践》专题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居,让老村庄焕发新活力。郝亚鑫 摄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措施
抓好顶层设计——我省成立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信息调度、情况通报、工作督导、年度考评等机制,形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格局。
构建政策体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云南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系统构建全省乡村建设政策体系,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推动落地落实——为进一步激发全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的积极性,2024至2026年,省级财政安排11.645亿元用于“乡村振兴村”建设奖补;建立现场推进会竞争承办激励机制,择优选择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承办会议,组织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并对承办地给予奖补,增强工作动力。
经验
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中,全省各地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细化落实方案,构建起乡村建设的“四梁八柱”。
探索1
楚雄州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钱从哪里来”五大关键,调动各方力量。“我们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依据村庄实际,划分为示范村、提升村、整治村,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并注重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楚雄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有关负责人表示。
武定县组织村干部到牟定县牌坊村学习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经验。杨锡畅 摄
探索2
盛夏时节,走进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可见道路整洁、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以前村道两旁都是杂草,现在种上木梨树,既绿化了环境,又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一举多得。”贵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立峰说,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与群众自筹,社区种植了4万多棵木梨树,并将管护责任分配到户。“收益40%归村集体、60%归村民。”和立峰说,通过建立绿化利益联结机制,贵峰社区实现了“以绿增绿”的良性循环。
丽江市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让群众切身感受宜居变化,调动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同时,厘清政府和群众责任边界,道路建设、污水治理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工作由政府主导、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门前三包”、绿美庭院等由党员带领群众干,逐步形成“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共建共享格局。
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干净整洁的村中道路。邹鹏 摄
探索3
曲靖市沾益区针对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乱盖乱建、无地建房、监管不力等痛点,创新推出“332”工作模式,即绘制“三张规划图”、运用“三种用地模式”、建立“两项长效管理制度”。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建设难题,也盘活了土地资源,有利于优化村庄风貌、提升治理效能。
探索4
大发体育平台:马关县探索“连片收集+单户治理”“依山就势+分片治理”“集中收集+强化治理”等高原山区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治理新路。
马关县龙树脚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马关县委组织部供图
成效
2024年,全省共使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73.3亿元,立项实施乡村建设项目4133个,为2025年如期完成“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万工程”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已拓展至乡村振兴全领域,其经验在云南的生动实践正不断改变乡村面貌……
云岭乡村还有哪些新变化?敬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