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解锁“千万工程”幸福密码,请查收这份乡村和美的“大礼包”
来源:“云岭先锋”微信公众号       2025-08-27 09:11:42 【字体:
【字体:

“村民变股东、农舍变民宿、田园变景区”,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腾冲市曲石镇清河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于2025年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以来,云南各地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平安乡村等举措,把农村建设成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繁荣乡村文化

在繁荣乡村文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中,云南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成功实践,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路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活力,促进了“千万工程”经验在云南落地生根。

措施

近年来,围绕《云南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要求,云南深入推进“文化兴滇”行动,将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作为重要任务,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配套出台了一批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措施,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乡村文化持续繁荣。

亮点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聚焦理论宣传、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通过开展一月一活动、一周一学习,搭建起“社区文明实践共享空间”。空间涵盖古城非遗体验、农家书屋、转角咖啡屋、书画区、老年课堂、青年夜校等功能空间和特色项目,形成以社区为圆心的“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有效满足了居民文化需求。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金龙社区供图)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围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非遗+产业”为载体,建成中国首个白族扎染博物馆,成立扎染协会,建立起生产标准,有效促进了白族扎染文化的传承发展。南涧县以建设“无量幸福小院”民生工程为载体,将“幸福小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有机结合,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

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在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展示扎染技艺。(大理市委组织部供图)

数说

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云南已建成267个文明实践分中心和6423个文明实践点(基地),孵化了楚雄“彝绣+文明实践”、红河“南湖夜校”、大理“沉浸式文明实践”等特色品牌。仅2024年,全省开展各类活动26.65万余场次,服务群众1780万余人次。此外,云南还先后遴选5773名基层文化骨干,通过各类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促进乡村文化持续繁荣。

 

推进乡风文明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措施

云南通过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动移风易俗,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同时,探索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此外,全省积极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清廉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云南把移风易俗作为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民意、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规范。云南各地积极探索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拓展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流程,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

亮点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马鞍山社区、马洒村委会等基层村(社区),通过建立村级“共建理事会”,把村党组织力量、群众力量与“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力量统筹起来,通过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形成具有群众基础的村规民约,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实现“小理事会”发挥“大作用”。

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的村民们通过“共建理事会”共商村庄发展。(大栗树乡政府供图)

保山市腾冲市曲石镇清河村下表院村民小组依托村里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为群众婚丧嫁娶统一提供场地、设施,引导群众简朴办理红白事。

腾冲市曲石镇政府组织人员在清河村下表院村民小组综合性服务中心为村民免费写春联。(曲石镇政府供图)

数说

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云南已有12710个村(社区)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有效遏制了薄养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等陈规陋习。

 

建设平安乡村

“生产生活平安和谐,是群众所盼,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要素。”省委政法委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各地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中,围绕平安乡村建设,从守护乡村和谐到化解矛盾纠纷,再到各项安全防范,探索出许多新举措,全方位筑牢平安乡村防线。

措施

云南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乡村普遍搭建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司法和公安部门、村民代表、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云南探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体系构建,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增强群众反诈防骗等意识。云南还积极指导各地整合乡村应急资源,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构建起“1262”预警叫应机制,不断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亮点

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公安局围绕基层“微治理”,推广“一村一警一助理”农村警务模式,在每个行政村派驻一名驻村民警,兼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社区)主任助理,聘用一名书记或主任兼任警务助理,协助民警开展工作,实现了“预防做在打击前、打击做在升级前”。

宁蒗县大兴街道派出所“索玛花调解室”成员走上街头开展普法宣传。(宁蒗县委政法委供图)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街道派出所创新打造“索玛花调解室”模式,调解室由公安民警、综治人员、司法工作者、妇联工作人员等15名少数民族女性组成。这些队员就像一朵朵承载着群众幸福愿景的“索玛花”,通过发挥女性特有的温柔、耐心,不厌其烦地为群众解决身边事,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心理辅导、法律援助,为基层社会筑起了一道暖心安全防线。

河口县党员干部在河口镇南屏社区子丫小组清理淤泥。(河口县委组织部供图)

2024年9月9日22时30分,受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南屏社区子丫小组突发滑坡,造成36户79间民房受损。但得益于“1262”预警叫应机制,当地严格落实“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求,提前转移受灾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数说

“云南发布”公众号今年8月15日发布报道《暴雨将至,假如你是一名云南防汛信息报送员》表明,自5月23日入汛以来,云南已发生了16轮强降雨过程,远超去年同期。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共发布预报1600多期,云南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六级干部闻“汛”而动,各级防指组织干部下沉17.5万人次,全省共21起成功转移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以来

云南各地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当沿海经验运用到红土高原

如何为改革发展破题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