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福贡县:生态桑园变身“致富园” 特色产业托起村民增收梦
来源:云新闻       2025-04-30 09:58:17 【字体:
【字体:

春风轻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腊吐底村洋溢着果香。当下正值桑葚成熟季,村里的桑葚园里,乌紫油亮的桑葚挂满枝头,清新果香吸引县城居民纷至沓来,体验采摘乐趣。这片昔日荒坡,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助力乡村振兴。

步入腊吐底村桑葚采摘园,葱郁桑树林映入眼帘,成熟桑葚在绿叶间若隐若现,似串串玛瑙,令人馋涎欲滴。游客手提小篮,穿梭其中,尽享采摘与品尝的快乐。市民李女士说道:“这儿离县城不到2公里,周末带家人来采摘方便得很,既能吃到新鲜桑葚,又能感受田园风光,特别有意思!”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山高坡陡,耕地零散,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往昔,村民依靠种植玉米、土豆维持生计,经济效益低,生态压力大。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桑树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当地政府瞅准桑葚产业,探索出“生态优先、特色引领”的发展之路。

通过整合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项目,福贡打造了集水土保持、观光采摘、深加工于一体的桑葚产业链。昔日荒山披上绿装,水土流失显著减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村民开底叶满怀信心地说:“以前种玉米,一亩收入也就七八百元。去年桑葚季,我家靠采摘、出售鲜果和鲜叶,收入就有1万多元,加上合作社加工分红,年收入翻了五六倍!今年预计能突破15000元。”他家种植的6亩多桑树,如今已成“致富树”。

腊吐底村凭借怒江干热河谷气候优势,自2019年起发展生态桑葚种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打造“腊吐底桑葚”县域特色品牌。桑葚成熟时,腊吐底村迎来采摘热潮。村子依托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采摘经济”,既让游客享受采摘乐趣,又带动群众增收。

上帕镇林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批路博介绍:“目前全村桑葚种植面积达80余亩,年产鲜果超16吨、桑叶4吨,年销售桑葚干0.25吨,桑叶茶810瓶。带动合作社73户社员,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站在桑葚园里,批路博回忆起2018年推广桑葚种植的艰难。当时,他带着州林草局技术员挨家动员,却遭村民拒绝:“山上核桃都卖不出价,这酸果子能有啥用?”无奈之下,批路博动员自家亲戚朋友支持,成立合作社流转30亩荒地建示范园。三年后,桑叶烘干制茶和桑果采摘亩均收入达5000元。

如今,合作社延伸开发了桑葚干、桑葚果酱、桑叶茶等4个系列产品,并注册“麦兰依”商标。批路博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桑果品质,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腊吐底村位于上帕镇西南边,距县城仅2公里,交通便利,游客可自驾或乘坐乡村公交前往,途中还能欣赏怒江峡谷风光。村里正计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腊吐底村党支部书记格阿页表示:“我们希望借发展桑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让‘小果子’成为村民增收的‘大产业’。”

站在山腰俯瞰,连片桑园向远方延展,村民的欢声笑语在山谷回荡。腊吐底村凭借小小桑葚,书写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融合发展的生动篇章,为偏远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样本”。(通讯员:蜂雪 马星星 余学娜 柯秋萍)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