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大发体育平台:”微信公众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保永勋
单位:昭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驻村地点: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
初到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时,恰是仲夏时节,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窗外的绿意层层叠叠,云雾如轻纱般缠绕在青山腰间,偶有几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间的玉米地上,恍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彼时的我,刚驻村一个多月,还在努力熟悉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户人家,却因一场暑期留守儿童集中托管班,与村里的“小”字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因村内助学基金会筹集、发放助学金,读懂了这片土地对“未来”的珍视。这两段经历,如两颗星辰,照亮了我对银厂村“一老一小”关爱工作的认知,也让我在山水之间,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温度。
托管班里的盛夏:
童心映青山,关爱润心田
银厂村的夏天,总带着几分清爽。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越过大山村民小组的山巅,将村落染成金色,坪子小学里便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暑期留守儿童集中托管班,在这里正式开班。120多名留守儿童,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入学校;2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志愿者,带着青春的朝气,与5名本地志愿者一道,成为了孩子们这个夏天最温暖的“守护者”。
支教老师们和孩子们在一起 供图
“老师,这道数学题我还是不会算。”“老师,你能和我一起打篮球吗?”孩子们围在支教老师身边,眼神里满是期待。托管班围绕“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安全守护、心理陪伴”四大主题,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充满爱的“暑期乐园”。课业辅导课上,支教老师们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作业中的难题,从加减乘除到诗词背诵,细致入微。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那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手工制作、影视鉴赏、音乐赏析等。支教老师们各展所长,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量身定制课程:给低年级学生增加专注力训练、习惯养成课程,通过趣味游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高年级学生开设青春期教育、生涯规划小课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解答成长中的困惑,描绘未来的可能。在课堂上,老师们讲述着外面的世界,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渴望。
傍晚时分,家住学校附近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从村委会旁经过,他们的欢声笑语总能吸引我从房间里大步跑出来观望。看着孩子和老师们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中,我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支教老师们的关爱,就像这夏日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缺失父母陪伴的假期里,依然能感受到温暖与呵护。而银厂村的青山绿水,也仿佛被这份温情浸染,愈发显得秀丽动人。
助学基金的微光:
文脉传乡野,希望照前路
时光悄然流转,转眼便到了八月,银厂村助学基金会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助学金发放仪式——36名学子接过了资助金,也接过了村里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仪式当天,坪子活动广场坐满了人。此次受资助的36名学子中,有28人在今年高考中考取了一本院校,8人在中考中被城南中学录取——这是银厂村自2018年成立助学基金会以来,资助人数最多的一年。
“自助学基金会成立至今,我们已经募集到助学资金30余万元,精准资助了100名大学生、54名重点高中生。”文支书语气中满是自豪。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受资助的三名学子付显春、付业波和廖贵娥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今年也主动加入了这一爱心行列,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的养育与帮扶,这也让银厂村的助学机制形成了“资助—成长—反哺”的完整闭环。2024年以来,我们驻村工作队积极动员单位的同事参与募捐,共计募集到一万余元,为助学基金会注入了新的力量。
2025年赤水源镇银厂村助学基金会助学活动捐赠仪式 供图
成立7年来,银厂村助学基金会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子们的求学之路,也让“重视教育”的理念在银厂村深深扎根。教育是乡村的希望,这些走出大山的学子,就像一颗颗种子,终有一天会带着知识与力量,回到这片土地,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我对“一老一小”关爱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是乡村的未来,守护他们的成长,就是守护乡村的希望;“老”是乡村的根基,关怀他们的晚年,就是传承乡村的温情。
来到银厂村的这3个月,从暑期托管班到助学基金会,我见证了村里对“一老一小”的用心,也深深感受到了乡村的温度与力量:志愿者用青春陪伴孩子,村干部用行动助力教育,村民们用勤劳守护家园……而我们驻村工作队,更应该带着初心,扎根乡村,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以初心为伴,以山水为邻,在银厂村这片土地上,见证更多关于成长的故事,也为乡村的“一老一小”送上更多的温暖与守护。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同行,银厂村的明天,定会像山间的朝阳一样,充满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