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城:一座古城 一曲悲歌 一位大家

发布日期:2020-06-16 09:34 信息来源:淮河晨刊, 浏览量: 【字号:  
ghc.jpg

    (本报记者 伍旭峰 娄山)高高的城墙遗址上,一棵棵蚕豆苗在风中轻轻摇曳,绵延成片铺向远方。而远方,一艘摆渡船正从沱河对岸驶来。
    “对面就是灵璧,这条河古称洨水,过去就是护城河。”固镇县濠城镇旅游办主任郑崇道指着沱河说:“现在,我们就站在古城墙上。”
    顿觉,脚下的土地厚重起来。

垓下史前城址:中国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今之濠城,因“垓下之战”成名。在1992年,濠城曾改名垓下乡,次年复改为濠城乡。1999年1月改置濠城镇。
    乘车穿镇而过,转过地标性的霸王塑像,再向北行,就进入了垓下史前城址。但见村落散布,鸡犬之声相闻。遥想,5000年前,这里也是一派村落聚居的热闹场景吧。
    史前城址的重现天日,缘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垓下遗址的四次发掘,从2007年至2009年,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
    这四次发掘,陆续为今人呈现了一座史前城址的概貌:城址城圈长度约1510米,城区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内遗存有城墙、壕沟、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红烧土遗迹、窑址、水晶、灰坑、排房等诸多遗迹。
    考古表明,垓下遗址绝不是一个一般的村落,而是一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垓下古城遗址早在5000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成为当时一个区域性中心,是中华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
    随后,垓下古城遗址获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史学家也把垓下史前古城遗址誉为:“中国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一曲悲歌:垓下之战中“失败的英雄”
    4月22日上午,濠城镇上,南北贯通的“霸王街”人头攒动,市声喧闹。车行其中,需闪转腾挪,加上吆喝商量,才能缓缓前行。
    正此时,对面忽然开来一辆越野车,径直在街道上停了下来,驾驶员下车关门,转眼消失在人群中,街道为之拥堵。真让我们顿生“濠城镇里遇霸王”之叹。“霸王街”尽头,就是濠城镇地标性建筑——— 霸王塑像。一个长方形的高台之上,身高近7米楚霸王项羽,怀抱自刎而死的虞姬,表情无奈而悲壮。身后,两柄长剑斜刺向苍空。
    公元前202年,就在濠城垓下,进行了楚汉战争的一场终极决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与垓下之战相关的历史典故,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
    史书有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一唱,唱出了气盖一世的项羽穷途末路的悲慨。“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虽然失败了,但我认为他虽败犹荣,是一个失败的英雄。”郑崇道对项羽很是崇敬,对咏叹项羽的相关诗歌更是如数家珍:“杜牧、李清照、王安石、毛泽东等都曾为项羽留下了诗篇。”
    绕过霸王塑像,沿一条村道再向北,不远处就是一个小广场,一尊马的雕塑奋蹄昂首,为项羽胯下坐骑——— 乌骓也。
    垓下,名列“世界七大古战场”。凭吊古战场,2000年前那一曲慷慨悲歌,仿佛依然在心头回响。问英雄何在?俱往矣,唯见草木滴翠、静水深流、白云悠悠……

一位大家:许慎《说文解字》“著书台”
    垓下遗址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高台。郑崇道告诉我们:“那就是许慎的著书台。”
    许慎,何许人也?史载:许慎,字叔重,为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人,曾任东汉洨县(垓下)县长,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顺便提一下,查阅史料,“县长”这一官职,在东汉就有了,真算是历史久远了。
    许慎少从师经学家贾逵(贾谊九世孙),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许慎初由郡功曹举孝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升任洨县县长(世称“许洨长”),后任太尉南祭酒。
    岁月如河,功名似浮云。多少达官显贵都已湮没无闻,而许慎为后人所记取,与他留下了一部煌煌巨著相关———《说文解字》。
    许慎为之倾注了半世心血。《说文解字》始撰于永元八年(公元96年),成稿于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向汉安帝进献于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依据《史籀篇》、《仓颉篇》等经书,广泛征引了秦汉时期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且以“六书”为训诂,按偏旁分54个部类共收字10516个。这本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字典之先河”。
    其后,历代学者纷纷以《说文解字》为学习研究对象,以致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今天,如果没有这部经典性的语文工具书,我们将无法认识秦汉时代的篆书,更无法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时代的钟鼎文。《说文解字》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崇高的地位,成为名垂千古的汉字专著,许慎也由此成为后人无比敬仰的学者。
    据说,旧时文武官员经过许慎原籍的墓与祠时,均须下轿、下马,拜读其碑文。

□记者手记
    走在濠城镇垓下遗址上,记者看着远处的古城墙思绪万千:仿佛看到古战场狼烟四起,杀声阵阵,犹如回到兵戈铁马的楚汉年代;站在霸王别姬塑像前,仿佛亲睹虞姬横刀,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湛蓝的场景,领略到项羽被困垓下、长歌当哭的情意绵绵;登上许慎著书台,想到了《说文解字》——这把研究辨认甲骨文金文的入门钥匙,这本记载古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状况的百科全书。一座古城,沉埋地下,孕育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一曲悲歌,经久流传,演绎着凄美爱情故事;一位大家,说文解字,搭建了传承文字桥梁。濠城镇,地虽小,但承载的是历史,孕育的是文化,弘扬的是文明。

链接:濠城镇历史沿革
    汉高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3年),吕产于垓下古城旧址立国建都,名洨城。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改置洨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420年),洨县被废,其原辖域划属阳平郡阳平县。
    东魏时属谷阳郡连城县,改称濠城。
    隋朝时洨县故地属彭城郡谷阳县。
    唐朝时属泗州虹县。
    北宋时期属宿州,先归虹县,后归灵璧县。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属金国南京路宿州灵璧县。
    元朝属于归德府宿州灵璧县。
    明朝、清朝属凤阳府宿州灵璧县。
    民国时期先后属安徽省的淮泗道、第六专区、第四专区灵璧县,皖北行署的宿县专区五河县。
    新中国成立后,濠城初属宿县专区(后改地区)五河县。1965年7月1日起划属新设置的固镇县,仍属宿县专区。1983年7月,改属蚌埠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