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钟离国墓地

发布日期:2023-04-17 16:33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量: 【字号:  
sdzlm.jpg

双墩一号出土文物

    蚌埠双墩钟离国墓地包括双墩一号春秋墓和双墩二号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两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侧的为双墩一号春秋墓,南侧的为双墩二号春秋墓。
    双墩一号春秋墓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竖穴墓。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个部分组成。该墓葬在墓坑填土中发现极其复杂的“放射线形状”、 “土丘与土偶”、 “土偶墙”等遗迹现象。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其它有少量的几何硬纹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等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铜器有编钮钟、鼎、罍、簠、豆、盉、匜、盘、甗、勺、盒、刀、锛、镰、车軎、马衔、戟、戈、矛、剑、镞等380多件。在9件青铜钮钟的鉦部和两件青铜簠的内壁以及一件青铜戟的戈上均发现有相同的“童麗君柏” 铭文,铭文中的“童麗”即钟离,国名。“君”为身份,“柏”为人名。从出土铜器铭文显示,该墓葬的主人应是春秋中晚期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结合文献中关于春秋钟离国的零星记载,该墓葬的具体年代大约在距今2600年左右。一号墓的发掘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双墩二号春秋墓为蚌埠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从双墩一号春秋墓葬的发掘情况及史料相关记载来看,蚌埠地区曾属“钟离国”的管辖范围。双墩一号春秋墓的铭文记载其墓主人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从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的器物可以看出钟离国在春秋时期还是颇具实力的一个方国。
双墩钟离国墓地在20世纪70年代曾为某雷达部队驻所,该部队因战备需要曾在两座封土堆腹部修建了砖混结构的防空设施,致使两座古墓的封土部分遭到严重的破坏。该部队驻军撤离后,废弃的防空洞给墓葬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北侧的双墩一号春秋墓曾在2005年6月被盗未遂。为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双墩一号春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时期,双墩一号春秋墓被暂定为汉代大型墓葬,定名“双墩汉墓”,随着抢救性考古发掘后,重新修正这两座古墓葬的年代为春秋时期。
    1998年,双墩汉墓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蚌埠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月,双墩一号春秋墓考古发掘项目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发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首先,该墓葬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是我国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次,该墓葬的发现,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其三,该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表明,该墓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的一处重要遗迹,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为研究中国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埋葬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对研究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现象以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双墩二号墓保存完好,与一号墓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