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简介

发布日期:2022-02-24 16:16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量: 【字号: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蚌末陶;陶器陶胎厚重、火候低;器形有罐、碗、钵等,鼎足有侧三角形扁足、“鬼脸”式空足和尖锥足等。陶器的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弦纹、绳纹和捺窝纹。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岸边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较大的古人类聚落遗址。根据C14测定为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禹会村的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可见村名存在之悠久。禹墟的称谓在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的“禹墟在(涂)山西南”中得到确指,这正与蚌埠西南郊禹会村的禹墟相吻合。1981年发现禹会村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这片遗址从淮河东岸大堤下一直延续到村中,初步勘探出整个遗址区规模约有60万平方米。这里已经发掘出土大量鬼脸式鼎足陶器碎片、动物牙齿、碳粒物、石镞和耕作石器工具等,根据已出土的文物推断,禹墟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禹墟的发掘被列入“国家文明探源”课题的一个子课题。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批准的禹墟考古发掘工程,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率队具体实施发掘以来,禹墟陆续出土的文物已引起举世关注,遗址被专程来禹墟遗址实地考察的国内考古界十多位专家确认为龙山文化晚期,特别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通过碳14测定王吉怀试掘时出土的木炭等标本,进而得出该标本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50至2190年的结论,使禹墟遗址的断代有了科学依据,同时也验证出土文物与大禹时代相吻合。据传说,41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会诸侯,娶涂山氏女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推断,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国家(夏王朝)形成关键时期,当处于龙山文化中晚期。这也正是“探源工程”所要考证的问题。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实地勘察和钻探后,又于2007年至2011年先后进行了5次规模性发掘,揭露面积8000多平方米。遗址全面揭露出一处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以及大型祭祀沟、祭祀坑和大型简易式工棚建筑等。并出土了大量相同时期且具有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特点的陶器,地域范围涵盖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凸显了各地文化交汇于此的文化现象。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对解读《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夏之兴焉以涂山”等历史记载提供了强力支撑,为解读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佐证,对研究古淮夷文化、大禹治水以及夏王朝的建立等一系列历史学和考古学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